品牌如何用小红书做营销?从0到1的实战笔记

如果你是品牌主或行销人员,一定听过:“现在不做小红书,等于错过年轻消费者。”
但问题是——小红书到底怎么做?发笔记就等于在做推广?合作KOL就等于品牌曝光?

我在接手一个新品牌的小红书营销时,从一开始的懵懂摸索,到现在每个月能稳定做出3-5篇表现不错的内容,这一路的“试错+尝试”,有很多心得想分享给也在做品牌的小伙伴们。

  1. 品牌在小红书的“存在感”,不只是账号而是内容人格

很多品牌刚开始运营小红书时,往往会把精力集中在账号的“包装”上——名字、头像、简介等。虽然这些很重要,但更能打动人心的,是你在内容里展现的“品牌人格”。

我们曾为一个教育培训账号制定内容策略,起初的笔记定调是“终于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了”。于是,所有内容围绕“热爱”和“转变”展开。

我们不想做一个简单的招生广告,而是想成为那个会拍拍你肩膀、告诉你“你不是没有天赋,只是还没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”的朋友。

因为品牌的“人格”,往往就是通过内容中传达的那份真实和温度。

  1. 品牌发内容,不是写“广告文案”

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。
我们一开始写得太“公司风”——有规格、有功能、有亮点,总之很专业,但没人想看。

后来我们尝试“把内容当成用户在写”:
• 与其说“这款洁面适合油性肌肤”,
• 不如说“身为混油皮,这款用了不拔干还不会有油膜感(超少见)”

换位思考,是品牌做内容的第一步。

  1. 小红书不是卖产品,而是卖“共鸣感”

用户在小红书上不是为了“看广告”,而是为了“找感觉”。
我自己总结了一句话:“你卖的不是产品,是解决烦恼的理由。”

我们帮一个咖啡品牌写笔记时,用了这个切入点:

“最近真的很焦虑,每天下午一定要喝一杯咖啡才觉得我撑得住… 这款是最近的救命咖啡,冷泡+低因,推荐给一起在办公室崩溃的大家。”

这类内容虽然没有太多“品牌介绍”,但用户反应超真实,保存率、留言数都上来了。

  1. 找KOL不是万能,要“找对人 + 给对内容方向”

很多品牌都把预算砸在找红人上,但结果不一定好。
我们后来转向“精准匹配 + 内容引导”,反而效果更稳定。

例子:
• 品牌是做学生党文具的,我们找了在马来西亚读大学的小红书博主
• 提前沟通好笔记方向:例如“期末冲刺的备考文具布置分享”
• 要求真实使用图 + 不要大段介绍产品,而是生活感融入

结果自然、互动真实,还可以二次使用内容来经营品牌账号。

  1. 一点心得:小红书=品牌的“社群发声练习场”

对品牌来说,小红书不像Instagram是秀视觉、也不像TikTok是拼节奏,它更像是一个“社群练习场”,可以试探不同的表达方式、内容调性,慢慢找到品牌最自然的沟通方式。

我们现在会每月选定几个“小主题”,例如“开学季”、“加班生存指南”、“懒人日常好物”,然后围绕这些主题去产内容,测试受众反馈。

小红书其实是一个可以“低成本试错”的地方,只要你敢真实地分享。

小结:

品牌做小红书推广,不能只看KPI、数据,而是要回归最核心的提问:
“我们在小红书想成为什么样的存在?”
是专业分享者?生活陪伴者?轻松好物推荐者?
先定义“你是谁”,再说“你要说什么”,自然会找到属于你的受众。

如果你也是品牌方,或你正在规划你们品牌的小红书方向,希望这些经验能帮你避开一些坑,走得更稳,也更贴近用户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